六月的岭南,山清水秀,景色宜人。田野里,思苗稻田正处于抽穗开花期,风吹过,稻田里绿浪滚滚。“北有五常,南有思苗”,意思是说五常稻是粳稻的代表,思苗稻是籼稻的代表。思苗稻的发源地就在这里——广东广州市增城区。
“增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,发展农业的资源和区位条件得天独厚。优势上,我们贴近市场,资金充足;劣势上,我们土地资源短缺,无法进行规模竞争。如何才能扬长避短?”增城区委副书记罗干政说。“增城以小特色、小切口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,把增城丝米、仙金峰荔枝、增城池菜心三个传统地方特产做大产业。以城市消费需求为导向,把打造都市现代农业、都市休闲农业作为主攻方向,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走出了自己的路子、彰显了自己的特色。”
如何让传承百年的特色农产品走出一条新的种植路子?作为粤港澳大湾区“菜篮子”的重要供应地,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?随着乡村振兴进程中政策、项目陆续落地,资金、人才向特色产业聚集,这片土地上的变化正悄然发生着……
从“有所得,有所给”到“有所需,有所补”——
勾勒传统优势产业现代发展前景
“我回老家创业时,父亲跟我三次拍桌子,想回家种田,流转300亩地种水稻,借100万元建乡村客厅,但他每次都反对。”莫丽娴回忆起两年来回老家创业的历程。如今,莫丽娴流转的300亩稻田,位于增城丝米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,已收获了好几季,丝米礼盒卖到22元一斤。乡村客厅建好后,仅清明节前后的旅游收入就达20多万元……
在莫丽娴看来,最难的还是新旧观念的碰撞。她父母那一代人种了一辈子地,有5亩地,一公斤稻米只卖1.5元左右。“种地能赚钱”在他们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。“我们有这么好的大米,为什么不能自己做品牌、做包装,卖个好价钱?”莫丽娴发起的“认领一亩地”项目,吸引了来自珠三角各城市的50多位消费者,每亩稻田年收入6800元,是传统种植模式收入的6倍。“商业模式”、“短视频引流”这些老一辈听不懂的新词,正在落地这里,改变传统稻米产业。
莫礼贤的故事,是增城区传统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个缩影。位于增城中部的朱村街道,有万亩稻田,放眼望去,稻田绿油油,稻田连成一片。这里已建成一座现代化的水稻育苗工厂。“过去农民主要露天养稻秧,容易受病虫害影响。水稻育苗工厂采用现代智能控制系统,精确控制水肥、温湿度,大大提高了稻秧质量。8层高的水稻育苗工厂也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。这座新温室一次可以供应近万亩稻秧。”增城市农投集团项目负责人曾茂才说。
在增城区农业农村局首席农艺师李茂和看来,增城丝米等地方特产,在增城已有上百年历史,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珍品。要想让它们发扬光大,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,由过去的“农民有啥就给啥”转变为“市场需要啥就供应啥”。这个过程就是用现代农业管理理念和科技手段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,从种业研发、技术创新到商业模式创新,推动农业产业全面升级。
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投入,是丝米等地方特产振兴的重要动力。李茂和说,近年来,增城区每年安排1亿元财政资金,鼓励种植大户。对拥有100亩以上土地的流转大户,每亩给予500元的补贴,拥有15亩以上土地的种植大户,每季水稻可由市政府给予400元的补贴。水稻保险由政府全额补贴。加上农资等其他补贴,全年种植一亩水稻最高补贴2100多元。在增城区,像莫礼贤这样的新农民越来越多,他们因为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好政策,纷纷返乡创业。
如今,三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已初显成效,增城思苗米、增城池菜心、增城荔枝区域公共品牌价值均超过110亿元。
从“买国外、省外”到“买增城、买本地”——
向粤港澳市场供应优质农产品
位于北回归线荔枝主产区的增城,荔枝种植历史悠久,口感优良。但很少有人知道,几十年前,仙金峰荔枝只有两株。“仙金峰荔枝色泽艳丽,如胭脂般红润,口感多汁香甜,是我们上百个荔枝品种中精选出来的。”仙村镇吉岗村党支部书记陈浩超说,“仙金峰荔枝发展的关键一步,就是村里成立合作社,统一品质、技术、包装。”
以前,农户采摘荔枝,装筐上街卖,每斤只卖几块钱。但合作社统一技术和质量,分拣分级包装后,最贵的果能卖到13元每颗,普通果能卖到35元每斤。品牌打响后,仙金峰荔枝供不应求。陈浩超带领村民到省外卖苗,同时推广配套技术和农资,实现了增城核心产区带动、辐射六省一市种植的格局。从4月份海南首批仙金峰荔枝到中秋节期间云南的仙金峰荔枝,消费者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能吃到这种荔枝,仙金峰荔枝也实现了20万亩、400万株的种植规模。
定位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城的增城,在优质果蔬培育上下了很大功夫,不仅把地方特产做成辐射全国的龙头区,还引进外省及国外的高端果蔬,缩短销售半径。在广东翔丰特色果品产业园,密密麻麻的蓝莓挂满枝头。“蓝莓的市场价是100元一斤,采摘时,工人根据果实大小分拣,装箱包装后即可上市。订单爆满,蓝莓供不应求。”产业园经理李洪波说,“一亩蓝莓成本4万元,收入9万元。”
在这个产业园里,蓝莓并不是最“耀眼”的,像阳光玫瑰、从日本进口、动辄上千元的网纹瓜等高端水果,在特色水果产业园里随处可见。“我们引进国外品种,再进行本地选育、提纯,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。网纹瓜对技术条件要求高,由一名医生和两名技术员管理,采用一苗一果,保证品质,口感就像冰淇淋一样,一个瓜的市场售价是288元。”李洪波说。
紧邻粤港澳大湾区市场,是增城农业的一大优势。以广东香丰特色果品产业园为例,产业园交通便利,蓝莓从采摘、加工、上市,再运送到广州最大的果蔬交易市场,仅需五六个小时。区位优势加上农产品产地优势,让增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果蔬供应基地。粤港澳大湾区“菜篮子”生产基地已认定38个,位居广东省各区县之首。2021年,粤港澳大湾区“菜篮子”通关(增城)便利区将实施,增城的蔬菜可就近进行农药残留检测、办理通关服务,供销更加便捷、快速。
从“守护资源宝库”到“以旅游谋生”——
美丽乡村为都市休闲农业铺平道路
清晨,大埔围村的小广场上已是熙熙攘攘,身着校服的小学生排着队,听讲解员讲述这里留下的革命故事。广场对面的营地里,有水果采摘园、露营帐篷等,广场另一边是抗战历史纪念馆,沿途还有客家风味馆、手工艺作坊等,形成了完整的旅游产业链。
“以前我们村容村貌可以用‘不堪入目’来形容,几乎没有什么产业,尽管红色旅游资源丰富,却吸引不到游客。”大铺围村党支部书记叶伟农说,“从前几年开始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以来,村干部带头,发动大家拆除了乱建的旧茅草房,修建了漂亮的柏油马路,在街道两边的空地上建起了‘四小花园’,村里污水全部纳入市政管网,环境变好了,大家都受益了,特别是现在村里的旅游业火了起来,村集体收入每年达400万元,村民年人均收入3.5万元。”
在增城区,像大埔围村这样实现转型、农民靠旅游谋生的村庄越来越多。“增城区确实拿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,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,全区累计投入40多亿元用于农村污水管网建设,每年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,农村厕所实现了100%普及无害化卫生厕所。”李茂和说。
真抓实干,成效显著。目前,增城区259个村庄达到省级美丽宜居村庄标准,61个村庄达到省级特色村庄标准。增城北部昔日青山绿水的村落基础设施得到改善,高端民宿等精品项目陆续引进,形成了都市休闲农业产业带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cholgo.com/html/tiyuwenda/4552.html